據6月23日《南方都市報》報道,雲南省河口縣3年前投資2.7億元建成的文化長廊近日花3億多拆除一事引起高度關註,輿論質疑這一建一拆之間納稅人近6億元就打了水漂。21日,河口縣人民政府發言人、河口縣住建局副局長劉建雄就此回應稱,這種說法是誤會,因為財政資金並未被浪費。“全國各地多少工廠被關閉、高爐被炸掉,你說這是‘浪費’嗎?但這是優化產業結構、經濟轉型所必需的。”劉建雄表示,這並非折騰,他認為一建一拆之間反映的是中國在城鎮化理念上新的轉型和進步,是一場“觀念之戰”。
  河口方面的官方回應,雖然說明瞭“當初建的2.7億元是招商引資,並沒有動用財政資金也就是納稅人的錢”,但其“現在政府從開發商那裡贖回來,是等價值的市場交易”,這還是令人疑竇叢生。
  此番當地將商業用途轉化為市政公共工程,將要花的3億元可是財政資金啊。的確,“政府必須通過贖買,這是依法辦事,政府沒有道理不給予開發商相應的賠償就收回公用”,但是,拆遷和補償費用預算大約為3億元,除省、州兩級撥款外,河口縣大約要承擔2億元,這筆費用比河口縣2013年地方財政總收入還要多出2000萬元!這樣的“贖回”划算嗎?當地百姓同意嗎?難道當地其他民生項目都不缺錢嗎?
  當初的文化長廊項目曾遭多名當地官員反對,但它在“當地主要領導”的推動下、“經過政府特批”排難而上,而如今,這個要花巨資上馬的市政公共工程,其決策過程是不是還在“重蹈覆轍”,還是長官一聲令下就開工上馬?至於劉建雄所言“一建一拆並未浪費近6個億,反過來開發商是為河口人民做出了貢獻”,大有為開發商說話以順利實現“贖回”之嫌。
  尤為可怕的是,當推進城鎮化成為越來越多地方的中心工作時,很多盲目、倉促上馬的大拆大建項目,都是在城鎮化的幌子下實施的另類長官工程和政績工程。在城鎮化的“大呼隆”效應下,不少地方都會推出一批呼應的項目,而且都會冠之以城鎮化名義,大拆大建似乎更加名正言順,導致“鬼城”、“空城”不斷,民怨加劇。河口官方發言人之“一建一拆之間,反映的是中國在城鎮化理念上新的轉型和進步”,就很有“張冠李戴”意味,而“優化產業結構、經濟轉型”的說法更是牽強附會。
  至於“全國各地多少工廠被關閉、高爐被炸掉”,那是因為這些工廠大多是些高污染、高排放企業,所以在環保治理日趨加緊的今天,實現戰略調整時必須關停並轉——河口的文化長廊,難不成也是高污染項牡鋇卣木拮省笆昊亍保質欠袷俏⑸獺敖優獺保�
  城鎮化絕非大拆大建的幌子,面對城鎮化下一些地方的各種建設衝動,我們更加期盼決策法治化的實現,使公共財政真正能用在民生福祉的“刀刃”上。  (原標題:盲目大拆大建是哪門子城鎮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lqmndoyg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